寻访禹迹洞

2018-08-24 15:49:12 来源:常山新闻网 作者:南丰后人 编辑:鲁致远

  前些日子,天气晴好,我们一行出县城往西南六公里,来到一个叫洞口的自然村,去探寻禹迹洞。这是源于县志上的一句话“禹迹洞位于县城西南6公里二都桥洞口村旁,相传大禹治水时曾在此停留”。

  徐寄兰老师,棋琴书画样样拿手,在二都桥片区生活教书数十载,是二都桥一带的“活字典”,一个电话就促成了我们这次的行游,他还请来家住洞口自然村的民间艺人徐洪清,老徐二话没说,还从家里带来了砍刀和手电筒。

  沿着绿树成荫的水泥小道,尽头还是橘树林立,经过一段泥石山坡路,眼前是一片寂静的山坳,在一爿层峦叠嶂的峭壁下,俨然出现了狭长的洞口模样,徐洪清说:“这就是禹迹洞!”他用砍刀开路先行,我和徐老师紧紧跟上。拨开灌木,踩着青苔,我们很快下到了洞口,一股凉丝丝的清风从洞中涌出,带着湿漉漉的泥土芳香,似乎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远方———常山历史悠久,五六千年前,境内就有人类生息繁衍,有大埂新石器时代器物为证,而二都桥新建行政村(现属金川街道管辖)洞口自然村旁之禹迹洞,相传为大禹治水遗迹。据明万历十三年《常山县志》载,洞旁原有唐代文字学家、书法家李阳冰之“禹迹洞”篆额,及五代后唐衢州剌史陆仁灿石刻,记载着当地民间流传的大禹治水之“古老言”,是境内先民(史称姑越氏族)于夏商周时期战天斗地、改造生存条件的佐证。

  在幽深的洞口,徐洪清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他和附近的村民,有三户在此洞中种养猴头菇,宽敞的禹迹洞以及洞中恒温的气候,为食用菌养殖提供了天然的温床,洞中象形的钟乳石栩栩如生,已然可与孙猴子的水帘洞媲美。可是,由于没有专人管理,加上风化淤泥累积,如今的洞口高不及半米,我们很难行进,只得用手电扫射一番,想象它曾经的辉煌历史。

  我不知道,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怎么就在江南的这个水帘洞中停留的。也许,他是在某一个大雨瓢泼时间来到了这里避雨;也许,他日理万机地治水不愿惊扰附近的乡亲们;也许,他更要从这个水帘洞的汩汩泉水中寻觅治水的良方。史料记载:宋代著名学者、江西诗派的殿军人物赵蕃在《与李衢州峄四首》的诗中就写到在此洞中躲雨的感受:“跨驴冲晚背常山,急雨飞来瞬息间。问讯元从禹迹洞,我家虽近却愁悭。”

  据1987版常山县志“胜迹”一栏记载:“禹迹洞相传大禹治水时曾在此停留。洞前横卧天然石桥,长4米,宽1.2米,厚0.8米,桥下有泉溢出。洞口宽2米,高1.2米,深20米。俯首可入,内渐低,洞底有光透入,旁有泉池。”旧县志还载有,清康熙六十年(1721),大旱,知县孔毓玑亲往祈雨,后命工匠勒石“禹迹仙洞·龙王之神”于洞旁,已毁。求雨虽然有点迷信色彩,但它寄托着父老乡亲的希望,难怪邑人杨大化诗云:“禹迹名仙洞,功深不易评。巨灵开石窦,间气孕龙精。余润数千亩,源头仅一泓……”

  看过了禹迹仙洞,徐洪清老先生又披荆斩棘,带我们登山去寻找山崖上的另外两洞。据万历县志介绍:禹迹洞后还有摄龙洞、丫巾洞。摄龙洞,旱干祷之,则窦中沁润满溢,洪武年间,知县刘利用立石纪其事。而丫巾洞,上有龙湫,为龙所宅,旱祷辄应。古诗人徐容赞语:“古洞双崖合,源泉一窦清。夜寒星斗湿,风动水云腥,守护疑神物,飞潜有巨灵。年来事祈祷,甘雨应时零。”不一会,我们果然见到了隐藏在山坡上的垂直山洞,幽深不可测,泉水叮咚响。

  一个县域,有他的历史;一个地方,有他的名胜。这就是让人寻访追忆的理由。

分享到: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 开展“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责任状 | 浙ICP备13002281号 | 浙网信办[201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浙公网安备 33082202000045号
常山县新闻传媒集团主办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网上举报
衢州市公安局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处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