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达坞寺”

2019年11月15日 09:16 来源: 作者:白石虎 编辑:钱志勤

  最近,辉埠镇达坞村新建了文化礼堂,为了丰富文化内容,村里相约了徐老师、王老师以及我,一同去千年“达坞寺”遗址看看,我非常乐意。

  其实,“达坞寺”古名叫“报恩寺”,据《常山县志》记载:报恩寺,在县北二十里大坞山,唐贞观二年建。康熙十一年,僧正学重建。孔《志》作康熙三十八僧建。光绪五年,徐应晃等重建。

  上午8时许,中巴车停在了达坞村委会门口,我们下车后,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拾步就往“常芳公路”的西边古道前进。一弯叮咚作响的小溪像是在前面导航,频频点头的秋稻已经泛出了金光,农家院落不时飘来阵阵花香。右边山坡上,修路的工人和挖掘机的起降,也给宁静的田野增添了不少生机,村干部说,那是在扩建直达三衢山的通景公路,从此到三衢山不过几里地。

  不一会,田畈走尽,再往山岩边的机耕路行进。茂林修竹俨然郁闭,躲在林中的油茶果已显微红,偶有三两株芭蕉和山茶花,让人想起“意高不作逼真想,红是春光黄是秋”的意境,前面是一岗低矮的山坡,跨步过去,顿觉柳暗花明又一景,原是一方池塘,塘边寒芒盛盛,池中水草依依,秋风吹起轻轻涟漪,带来拂面缕缕凉爽。想必,当年寺庙的僧侣往来池塘,汲水洗漱好不热闹。

  再往左边迈步,前头就是一片几千平米的大草坪,“这就是报恩寺庙的遗址!”向导指了指开阔的草地。但见,这是一个三面环山的山坳,千年古刹“报恩寺”如同端坐在太子椅上,一条经年不息的溪水静静地流过它的身旁,有古诗词为证“古刹云封佛火然,残钟报罢起村烟”,让人似乎回到了当年香火缭绕的情景,如今,虽然庙宇已毁,屋基依稀可辨,农历每月初一、十五都有方圆几十里的百姓前来敬香,特别是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来此朝拜者多达数百人。

  当地村民代代相传的是:唐朝的衢州府太爷,为了躲避战乱,全家老小曾经在此大坞山避难,终于躲过了一劫,后来,为了感恩报德,建起了“报恩寺”。寺庙内供奉如来佛,还有握蛇仗、扶琵琶、持宝剑、拿雨伞等四尊佛像,经查考,乃广目天王、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和多闻天王。依此传说,建造“报恩寺”的恐怕就是尉迟恭,据唐《元和郡志》记载,衢州因“州有三衢山,故取其名”,并记载了唐朝名将尉迟恭建城以三衢山命名“衢州”的历史。

  村里的徐姓老人回忆:寺内原有一棵桂花树,大约是建寺时移栽的,桂树重重如华盖,每逢八月桂花香飘,整个大坞村都能闻到花香。另有一棵铁树,也十分茂盛,常常绽放出黄黄的花蕊。寺内有五间,堂观、斋房、客堂、庖厨、茶房等一应俱全,寺庙和尚常邀香客一起喝茶聊天。我们在“报恩寺”驻足,静下心来,浮想联翩,眼前的每一片古陶,每一片瓦砾,每一轮印迹,都蕴含了太多的故事,它们应该是在这片静静的山坳里,在不同的年代,被一双双手抚摸过、制造过,并在岁月更迭之中,破土成长,千变万幻。

  回程的路上,一路草木葱葱,溪水潺潺,耳畔传来几声鸟叫,此情此景使我们陡然又想起曾几的“三衢道中”———“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该是在此写就的。遥想当年,大诗人从这里参观了“报恩寺”,然后到驿站达坞小憩,再登上三衢山。果不然,那达坞的村口,建起了曾几的塑像,让这首千古绝唱重重落地。同行的徐寄兰老师认为,达坞寺峰峦挺秀,石岩幽奇,林泉幽雅,苍苔滴翠,入门的牌坊还应刻上楹联“择善地由此上达寻潜居亦可进坞”。

  诚如是,一个人文悠悠的“古道三衢·驿站达坞”———在我的脑海中渐渐丰盈起来……

分享到: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 开展“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责任状 | 浙ICP备13002281号 | 浙网信办[201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浙公网安备 33082202000045号
常山县新闻传媒集团主办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网上举报
衢州市公安局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处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