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名人走进常山:造就“宋诗之河”魅力无限

2019年12月05日 09:05 来源: 作者:特约撰稿人 毕建国 徐寄兰 编辑:钱志勤

  公元960年,赵匡胤在开封称帝,建立王朝史称北宋,从此重文抑武,直至1126年因金国南侵北宋灭亡。公元1127年,赵构在南京应天府称帝,史称南宋,1138年正式迁都临安府(今浙江杭州),直到1279年因元朝攻占临安,南宋王朝结束。一脉相承的“两宋”共经历319年,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其文化教育堪称登峰造极。正如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清华教授陈寅恪所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常山位于吴头楚尾,是唐宋以来南方诸路通往京城的主要驿站,又是水路更替的重要码头,所以北宋时期即有“两浙首站、通衢重地”之称。到了南宋,建都临安,常山从区域来说进入国家核心层,以致有许许多多文人士大夫南渡迁居常山。中国古代的许多好诗好词,又大都是在羁旅中写就的。因此,常山留下又多又好的宋诗宋词、成为魅力无限的“宋诗之河”,看似偶然,其实也是必然。

  (一)诗是人写的,高人留名诗

  当宋代诗人走进常山,感触到常山境内充满“诗情画意”。可亲可吟的山水人文诗词便在他们脑海中自然生成了。历经大浪淘沙,留下了其中真正值得传颂的好诗好词。

  宋代诗人曾几的《三衢道中》,便是“高人留名诗”的典型例子。曾几(1085-1166),字吉甫,号茶山居士,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后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他是当时江西诗派的典型代表,也是南宋诗词大家陆游的恩师。他作诗主张活法和顿悟,风格清劲灵活,有《茶山集》存世。关于他《三衢道中》的创作背景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诗人在浙西提典刑狱任上考察常山及三衢山的道中所作;另一说认为是诗人在浙西提典刑狱任上往返江西老家经过常山道中所作。因此,关于诗中的“来时路”也有两种理解:一说是当天的来时路;另一说是诗人在不久前已经循着与这次相反的方向,经过三衢(常山)道中一次,这次是沿着原路返回,认为诗中通过“不减”与“添得”的叠加,暗示了诗人往返期间季节的推移变化——已经从春天进入初夏。各种说法有着共同的方面,那就是都认为诗的三、四两句特妙,妙就妙在织进了对“来时路”的回想,以及由回想引起的归时路与“来时路”的对比映照,为本来十分平常的景物平添了诗趣。并且在对照上,不重于“色”而重于“声”,突出了啼鸣的黄莺的声音,又使整首诗活了起来。“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一首记行写景的七言绝句,抒写了诗人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构思精巧、剪裁得当,不愧为“高人出名诗”,可敬可佩。

  “南宋诗坛四大家”中有三位高人都在经过常山时留下了名诗。其中,杨万里(1127-1206)是江西诗派的杰出代表,他初学江西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有《诚斋集》传世。他的一生多次经过常山,留下了许多写常山的好诗文。他在淳熙六年(1179)五月赴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回老家吉水经过常山被洪水困于招贤渡,写有《过招贤渡档四首》;因印象过于深刻,之后又回顾性地写下了名篇《过招贤渡》:“归舟旧掠招贤渡,恶滩横将船搁住。风吹日炙衣满沙,妪牵儿啼投店家。一生憎杀招贤柳,一生爱杀招贤酒。柳曾为我碍归舟,酒曾为我消诗愁。”他后来经过常山借宿渣濑湾江边户的《宿渣滩》一诗和母亲服丧期满被重新召任后,入常山境而作《入常山界二首》等诗篇,都给人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陆游(1125-1210)是中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爱国诗人,其诗清新圆润,格力恢宏,有《剑南诗稿》等传世。在他的一生中,虽有史料记载他仅有一次入常山,但留下的“愤青”之诗,已经使人难以忘怀。淳熙六年(1179),朝廷召他回京述职,行至半路,朝廷再次让他留在衢州待命,是年深秋,他被任为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在匆匆赴任途经招贤渡时,不免被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的情景所震撼,看着来往于古渡那形形色色的人们,他思绪飘渺。两年前在病中写下千古名句“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的他,此时不由想起了自己的坎坷人生,从而写下了《晚过招贤渡》这首“愤青”之诗,“湖海凄凉地,风霜摇落天。”道出了他内心淡淡的忧伤。

  范成大(1126-1193)是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乾道八年(1172)十二月,他由中书舍人出知广西桂林,一上路即着手《骖鸾录》日记,加上官命在身、行色匆匆,因此没有时间一路写诗。尽管从龙游登陆“所至,山有残雪,村落无处无梅”;衢州太守宴请他那天恰逢立春,天气竟有点暖和,居然有灯蛾翩跹于彩旗酒樽之间;登上衢州超鉴堂,又甚得登眺之胜。面对这么多大好诗料,他都未留下诗句,唯独走过常山进入玉山,才回顾性地留下了《常玉道中》一诗,“晚来风刮地,想见飘香玉。”道出了他对衢州常山一带的留恋。

  辛弃疾(1140-1207)是南宋爱国词人,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与北宋大文豪苏轼并称“苏辛”,都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宋嘉泰三年(1203)夏,辛弃疾以朝请大夫集英殿修撰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赴任绍兴,之前他经历两次罢官居家已达十八年之久,这次被重新启用、赋予报效国家新机会,已是64岁的他,心头依然充满着高度喜悦。自他踏进常山道中开始,一个个生动的农家劳动与生活场景无法阻挡地映入了他的眼帘,于是他到达常山县城时顾不得吃晚饭,一鼓作气地完成了《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一词,以词的方式构画出一幅常山农民生产生活方面的生动、广阔的绵长画卷。

  (二)人因诗而名,名诗显高人

  有的宋代诗人,在常山的知名度原来并不高。当我们突然发现他们留给常山的名诗名词,并由此出发去深入挖掘他们的生平事迹及诗词成就,终于清楚发现其乃常山知之甚少的高人。

  留下《题邸间壁》的南宋诗人郑会,便是“名诗显高人”的典型例子。《题邸间壁》全文为:“酴蘼香梦怯春寒,翠掩重门燕子闲。敲断玉钗红烛冷,计程应说到常山。”系诗人在羁旅中怀念妻子,有感而发,题诗于旅舍壁间。通篇无一字明写自己,而是采取古诗中典型的“对面著笔”的艺术手法,想象妻子在家中如何思念自己,却更加曲婉深沉地表达出自己怀妻思家之情。短短四句,把孤清的漂泊写得奇丽无比,使漫漫旅途变得无比温馨。该诗曾被旧《千家诗》《全宋诗》等著名古籍收录【宋代谢枋得编辑的旧《千家诗》总共选有两首吟衢州的诗词,都是常山道上写成的宋诗,分别是《三衢道中》和《题邸间壁》】,而且在明、清时期影响很大,明代文学家冯梦龙曾据以创作形成《夹竹桃·计程应说》山歌,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第62回借用该诗“敲断玉钗红烛冷”一句,暗喻宝玉和宝钗婚姻的悲剧结局。这么一首极好宋诗留在常山,其诗人郑会究竟何许人也?经查阅相关史料,我们发现:郑会字文谦,一字有极,号亦山,南宋江西贵溪人,少年时曾向朱熹、陆九渊学习,宁宗嘉定四年(1212)进士,嘉定十年擢礼部侍郎,理宗宝庆元年(1225)不忿奸相史弥远专政,引疾归里,卒年八十二,有《亦山集》传世。原来是一位“躲在深山”的南宋高人。

  留下《常山道中二首》的南宋诗人赵蕃,也是“名诗显高人”的典型例子。该二首其一的原文为:“发轫茅檐雨,营炊野店烟。春晴不难解,客恨自多牵。麦浪摇成涌,梅飞去若仙。画中端有句,诗里亦安禅。”此诗表现了诗人途径常山所见美好的春日景致——春雨转春晴、麦浪共梅飞等等,抒发了诗人漂泊为客的愁思,其最后两句“画中端有句,诗里亦安禅”,与唐朝诗人刘长卿《寻常山南溪道士隐居》之末两句“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么有神韵的诗留在常山,其诗人赵蕃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为什么以前很少听到他的名字?经查考,我们发现: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今河南省会),后寓居上饶玉山(今江西省玉山县),曾任太和主簿、辰州司理参军等职,和当时居住在上饶的韩淲(号涧泉)很要好,且两人齐名,号称“上饶二泉”,同为江西诗派的殿军人物,是南宋中期的著名诗人。原来也是一位以前知之甚少的南宋高人。

  留下《过常山村店见菊》的南宋诗人许及之,更是因其诗而知其人的典型例子。其诗的全文为:“黄菊娟娟媚晚秋,等闲野店亦藏幽。国香何恨成沦落,秋月春风不解愁。”此诗表现了秋菊幽静美好的姿态与淡泊旷远的品质,即使在常山的“等闲野店”“亦藏幽”,深刻表达了诗人此时伤感复杂的内在心情。这么有滋味的诗留在常山,为何以前几乎没有听说诗人许及之的名字呢?经查考,原来许及之(?-1209),字深甫,温州永嘉人,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进士。曾任太常少卿、大理少卿、吏部尚书兼给事中等职,嘉泰二年(1202),任参知政事,进知枢密院兼参政。著有文集三十卷及《涉斋课稿》九卷,《宋史》卷三九四有传。真是“有眼不识泰山”。

  (三)名人及名诗,常山何其缘?

  探索常山“宋诗之河”的魅力,在笔者看来,主要有这样三种方法:其一是“由人及诗”。发现宋代高人在常山留下的诗词,先了解该高人的人生经历、知名领域及其文字特色,然后深入探索其在常山留诗的时代背景、人物关系及景物关联,继而对其所留诗词作出全面深入的解读,从中发现其魅力所在。其二是“由诗及人”。发现一首较有特色的宋诗宋词,先初步了解该诗词的大体意思和风格特点,然后深入探索诗人的生平经历及其写作该诗的时代背景、人景关联,最后对该诗及诗人在常山作出全面深入的解读,发现其中的真正魅力。其三是“读懂常山”。发现宋代名人留下的名诗名词,无论是“由人及诗”还是“由诗及人”,在具体解读当中,都要深入探索一下与常山的内在因缘——当时的常山究竟凭着什么样的魅力吸引诗人留下了眼前这首诗词?这种魅力放到当时全国的层面去比较处于什么样的状态?诗人究竟凭着怎样的驾驭能力而捕捉到了诗词所蕴含的魅力资源?从而坚定常山自信,坚决改变“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现实状况。

  笔者在探索常山“宋诗之河”魅力的长期实践中,得出以下三个结论:一是能够在常山留下名诗名词的宋代诗人,都是宋代名人,只是其著名的领域和程度不同而异;二是宋代名人在常山留下名诗名词,都是“人与情或人与景两相宜”的结果,所以常山“宋诗之河”的魅力是“宋诗”的魅力与当时常山魅力的高度融合;三是通过“宋代名人与常山”这样一条主线,探索常山“宋诗之河”魅力不失为一条至佳途径,由此可以深入挖掘常山宋诗资源及其诞生的文化背景、历史故事,使之成为“活化”的遗产,从而传承和弘扬常山宋诗文化所承载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促进常山“宋诗之河”文化品牌更具魅力、更好建设。

分享到: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 开展“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责任状 | 浙ICP备13002281号 | 浙网信办[201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浙公网安备 33082202000045号
常山县新闻传媒集团主办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网上举报
衢州市公安局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处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