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蕃与常山的情缘

——兼读赵蕃的常山宋诗十首

2019年12月12日 15:04 来源: 作者:特约撰稿人 毕建国 编辑:钱志勤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其先郑州人。南宋建炎初,其曾祖旸以秘书少监出提点坑治,寓信州之玉山(今属江西上饶市)。早岁从刘清之学,以旸致仕恩,补州文学。为太和(今属江西吉安市)主簿,受知于杨万里。调辰州(今属湖南怀化市)司理参军,因与郡守争狱罢。时清之知衡州,求为监安仁赡军酒库以卒业,至衡而清之罢,遂从之归。后奉祠家居三十三年。年五十犹问学于朱熹。他是南宋中期著名诗人,与当时居住在上饶的韩淲(号涧泉)齐名,同为江西诗派的殿军人物,合称“二泉先生”。当时著名学者谢枋得曾感叹:“二泉”在世,江西诗派隆昌极致;“二泉”死后,江西诗派萧条无继。理宗绍定二年(1229),赵蕃以直秘阁致仕,不久卒,享年八十七,谥文节。著有《乾道稿》二卷、《淳熙稿》二十卷、《章泉稿》五卷,《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赵蕃与常山的情缘非常深厚,他的一生奔波于常山道上不知有多少次,留下了二十多首与常山有关的宋诗,对常山当时的许多自然、人文景观都作出了很好的诠释。

  一、春天走进常山:“画中端有句,诗里亦安禅。”

  大约是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前的某个仲春的一天,诗人赵蕃从玉山老家出发匆匆走进常山,留下了《常山道中五律二首》。其一曰:“晨征阴雾合,晚泊霁光新。闻鼓初非社,逢耕政及春。嗟余寄径客,羡尔受廛人。有债成诗瘦,无钱罢饮醇。”意思是说,早晨开始远行的时候正逢“阴雾合(阴雨濛濛晨雾笼罩)”,傍晚停留下来的时候已是“霁光新(雨后转晴天空清新)”。我此次走进常山最初听到鼓声并不是在走进旅社的时候,而是在途中恰逢紧锣密鼓闹春耕。嗨,多么感叹我这个“寄径客(借路人,过路客)”,此时内心十分羡慕“受廛人(当地人)”和平安宁的农耕生活。既然袋中钱不多,且心中对诗有偏爱,还是匆匆吃个晚餐,然后躲进房间多写几首诗使自己“成诗瘦(象诗一样具有清瘦的风格)”吧。其二曰:“发轫茅檐雨,营炊野店烟。春晴不难解,客恨自多牵。麦浪摇成涌,梅飞去若仙。画中端有句,诗里亦安禅。”意思是说,早晨出发的时候正逢“茅檐雨(茅屋屋檐沾雨)”,中午路边店用餐前天空已经转晴。春季雨后突然转晴并不值得奇怪,奇怪而可恨的是我自己内心有太多的纠结。眼前到处是“麦浪摇成涌,梅飞去若仙”。这如诗如画的常山三月天的风光,令人心旷神怡,我且抛开一切忧虑和烦恼,好好享受常山的宜人风景。

  两首五律诗,都深刻表现和赞颂了诗人途径常山所见美好的春日景致——春雨转春晴、击鼓闹春耕、麦浪共梅飞等等,并从不同角度抒发了诗人内心纠结、漂泊为客的愁思,并且,淡去了一般士大夫无愁之愁强说愁的矫揉造作,留下的只有发自内心的喜悦、艳羡和心态转变。其中“画中端有句,诗里亦安禅”,与唐朝诗人刘长卿《寻常山南溪道士隐居》之末两句“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既把常山春天的美好景致作了个精僻的概括提炼,又集中表达了诗人心安常山、以诗解愁、禅定解愁的意志和决心。

  二、夏初走进常山:“桃李成阴麦有花,筍舆咿哑我还家。”

  如前所述,赵蕃于某年仲春远行经过常山留下了《常山道中五律二首》。赵蕃这次远行在外面呆了一个来月,回家经过常山已是夏初,此时,他似乎心意已定,因而留下了《常山道中七绝二首》。其一曰:“烟雨濛濛鸡犬声,道长人寂掩柴荆。漫山桃李浑无数,归近何妨细作程。”意思是说,烟雨濛濛之中传来了由近及远的鸡犬叫声,寂长山路两边的山民因雨天而掩了柴扉休憩在家,就因我的脚步声打破了他们的寂静。这漫山的桃啊李啊多么醉美,反正归路已近家门,就让我慢下脚步好好欣赏吧。其二曰:“桃李成阴麦有花,筍舆咿哑我还家。谬恭莫望临邛令,雨后东陵宜种瓜。”这第二首,诗人已更换了交通工具,心情更加轻快:山上的桃啊李啊郁郁葱葱,路边的麦子也在开花结穗,我坐在咿咿哑哑的竹舆声中正在回家。诗人接着笔峰一转,连用临邛令看重司马相如和东陵侯邵平种瓜的典故,说出回家的打算:“雨后东陵宜种瓜”——我还是回家过农家乐的开心生活吧。

  根据史料记载,赵蕃“以曾祖旸致仕恩,补州文学。调浮梁(今属江西上饶市)尉、连江(今属福建福州市)主簿,皆不赴。”联系上述赵蕃往返常山的四首《常山道中》诗文,我们可以推断:赵蕃此番往返,应该是赶赴京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市)朝觐受职,以不受浮梁尉而归。因此,他决定回家过“农家乐”生活。

  在笔者看来,赵蕃上述《常山道中》四首,正好对宋代江西诗派前期著名诗人曾几《三衢道中》的“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两句,进行了很好的诠释。可见,常山的“绿水青山、鸟语花香”不知迷到了多少宋代诗人。

  三、秋季走进常山:“遥知琢诗际,声韵惊邻曲。”

  大约是宋宁宗年间的一个秋季的日子,赵蕃又一次北上经过常山,在招贤道店留下了《次韵斯远投宿招贤道店对竹再用前韵见怀二首》(诗人自注:来诗述店旁大竹可爱)。其一曰:“兴怀王子猷,匪但一朝夕。看君爱主意,与渠盖连璧。诗成辱持赠,绝胜梧桐滴。我句本非俦,分光藉邻壁。”这里的斯远,就是当时玉山诗人徐文卿,字斯远,号樟丘,师事朱熹,宋宁宗嘉定四年(1211)进士,与赵蕃、韩淲齐名,但“未注官而死”。从赵蕃和诗的诗名及其自注看,斯远曾投宿招贤道店对着一丛毛竹“发着诗疯”。这里的王子猷,就是王徽之(338-386),字子猷,东晋名士、书法家王羲之第五子,他对公务并不热忱,时常东游西逛,后来索性辞官,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其书法有“徽之得其(王羲之)势”的评价。该诗赞誉了斯远热爱做诗的精神和才华,称之与东晋书法家王子猷相并美,希望自己的和诗能起到增进友谊、和谐共鸣的作用。其二曰:“君行日未昏,意适先投宿。世有疾走人,奔波宁自足。遥知琢诗际,声韵惊邻曲。寄谢主人翁,取将宜刻竹。”这里的一、二两句是指:您那次远行在天尚未完全暗下来的时候,就因心情开朗意兴闲适自得而早早地在招贤道店投宿。五、六两句则说:您在远处即知晓招贤是个琢磨诗句的好地方,所以您留下的诗词“声韵惊邻曲”。从该诗的语意和意境可知,赵蕃因受斯远诗的启发,为琢磨诗句,而采取了同样的“傍晚早早投宿招贤道店”的做法,留下了“宜刻竹”的诗句。“南宋诗坛四大家”之一、江西诗派杰出代表赵蕃恩师杨万里一生也多次经过常山招贤,并留下了诸多诗词名篇,“一生憎杀招贤柳,一生爱杀招贤酒”等名句至今让人记忆犹新。可见,常山招贤这个地方,对宋代赵蕃乃至整个江西派诗人来说,就是“远方的诗”。

  四、冬寒走进常山:“流水疏梅我有诗,偶来重见雪离披。”

  赵蕃走进常山,至少有两次在时间上是明确的,这得益于他的《题白龙洞(七绝)》一诗:“流水疏梅我有诗,偶来重见雪离披。五年不蹋常山路,咫尺宁乖一赴期。”在这首诗当中,他有“自注:丁酉首春过此,尝有句,辛丑岁除前三日再来。”考他的生卒年可知,“丁酉首春”当为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的早春,“辛丑岁除前三日”应是淳熙八年(1181)除夕前三天,连头带尾,刚好“五年不蹋常山路”。梅花一直是赵蕃的最爱,据统计,他生前写有梅花诗一百多首。公元1181年除夕前三天(严寒季节),赵蕃为寻梅再次来到常山白龙洞,所以,他《题白龙洞(七绝)》诗一开头即告诉读者:今天我很幸运,偶而再来白龙洞观梅,却看到梅花如雪开在最寒冷的枝头。此时此刻,他想起了五年前(公元1177年早春),他来到常山著名景点白龙洞的情景,那次他对白龙洞,尤其是对其中“流清照古梅”的印象非常深刻,曾作有《题白龙洞(五律)》三首,其一曰:“循除初??,出谷重潺潺。骤或鸣琴瑟,幽疑杂佩环。茶经不载陆,瓢饮合居颜。借问龙君事,异辞纷莫删。”其二曰:“瘦竹依奇石,流清照古梅。那知道傍舍,遽绝眼中埃。肯惮巾冲雨,深防屐破苔。病来无脚力,一为上崔嵬。”其三曰:“俞君昔行倦,曾此见留题。丘壑胸中具,烟云笔下跻。如闻在干越,复道走江西。使我登临处,依依独杖藜。”读此三首五律诗可知,赵蕃当初是怀着深深敬意来游览白龙洞的,诗中“肯惮巾冲雨,深防屐破苔。”给人留下了十分虔诚的感觉,他似乎还发出呼唤:白龙洞啊白龙洞,希望你“瘦竹依奇石,流清照古梅”这种幽雅风华的场景能够永远留存。在该三首诗前面,诗人还作有“题注:洞在常山负郭,有俞叔夜留题。”想必诗中的“俞君”即为俞叔夜,至于这位俞叔夜究竟何许人,在白龙洞中题写了什么,我们暂且不得而知。

  总之,赵蕃与常山的情缘,是“诗人”与“诗野(诗画原野)”的情缘。赵蕃浑身上下都充满着“诗的情感”,常山春夏秋冬都焕发出“诗的生机”。当“诗人”走进“诗野”,自然而然就生产出蓬勃的希望——宋代的常山就是因为有众多像赵蕃这样的激情“诗人”,才造就了特有的“宋诗之河”。

分享到: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 开展“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责任状 | 浙ICP备13002281号 | 浙网信办[201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浙公网安备 33082202000045号
常山县新闻传媒集团主办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网上举报
衢州市公安局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处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