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柚”缘

2019年12月16日 09:13 来源: 作者: 熊林福 编辑:钱志勤

  1978年我被招录为国家人民专职武装干部,留在县人民武装部当干事,经常与县里的报道组何吉祥下乡采访写些报道。记得1981年立冬刚过,何老师约我去溪口采访。我们到了公社后听说澄潭大队有一种“胡州”,介于香泡与柑桔之间,形状与广橙相似,个儿略大于广橙,色皆呈淡黄色。它的特点是易储藏,且愈藏愈香,愈藏愈甜。由于口感等原因,这种水果采摘后老百姓都留着自已吃。当地群众有个传统习惯,小孩患了伤风感冒后,就煮个“胡州”汤喝,据说效果很好。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左邻右舍有什么头疼脑热的就到澄潭要个“胡州”当药用,就此,“胡州”渐渐有了名气。

  我们在公社干部的陪同下,来到澄潭,找到大队支部书记徐立正,他是1969年入伍,很年轻,在县民兵训练中我与他认识。他告诉我们,全村“胡州”不多,只有胡家后面地里有两棵老树,至于哪年栽植无从查考,反正已经有一百多年了。我们边走边聊,很快到了地里,只见两棵“胡州”树鹤立鸡群,比周边的桔树高大许多,尽管已有百年树龄,仍显得郁郁葱葱。徐书记介绍说,村上周边新发展的这些“胡州”都是这两棵老树繁植的,有的播种子,有的搞嫁接。由于野性好,成活率高,产量也高。我们向东家要了几个“胡州”,回到常山后我连夜写了《溪口公社“胡州”丰收》一稿。

  那时都是纸质的文字稿,第二天,我将写好的稿子交给何老师,他拿到县政府办公室审稿盖章。为了争取能尽快见稿,经请示同意,我与何老师坐火车赶往杭州体育场路浙江报社。稿件送到农村部,一位叫吕瑞进的编辑接待了我们。他说“胡州”是个什么样的东西,从未见过,也没有听说过。何老师拿出我们带着的几个“胡州”给他看,并介绍了“胡州”的一些情况。四个“胡州”摆在吕编辑的办公桌上,整个办公室一股清香。吕编辑审阅着稿件也审视着桌上在“胡州”,我们静待佳音。约半个小时,吕编辑说稿子放在这里,你们回去吧。我们回到常山没有几天,《浙江日报》(1981年11月8日第一版)以《溪口公社胡州丰收》为题,报道了常山“胡州”的消息,这是常山“胡州”第一次上了浙江日报。时隔不久,因“胡州”属柚类柑橘晚熟品种,经专家论证,将“州”字改称“柚”字,从此有了“胡柚”之名。

  1981年,因与龙游的溪口公社重名,根据地名普查有关规定,一个市范围内不能有两重名的公社,常山溪口因盛产一种天然青石板,逐更名为青石公社。1984年人民公社改乡,青石公社改为青石乡,这一年我调到青石乡当任乡长。记得四月份的一天,县委书记带着农业局的科技人员来青石调研胡柚生产发展情况。我向他汇报了青石胡柚生产情况,农技人员介绍了胡柚品种的特性,是柚类与其他柑桔经多代自然杂交而成的群体品种,是在常山特定的气候、地理环境下培育而成的地方良种果品,因天然的杂交优势,使得其兼有柚、橘等水果的优点。果型美观,个大适中,色泽金黄,香气袭人,风味独特,酸甜适度,属中医上的凉性果品,具有较高的药用、保健和美容价值。此后,县第五届党代会作出决议,把常山胡柚作为全县农村经济发展的三大拳头产品之一,决定常山发展十万亩胡柚,从此翻开了胡柚发展的新篇章。

  1986年1月16日,在省柑桔鲜果品种评比会上,胡柚获得杂柑类第一名。同年1月25日,农牧渔业部在南昌举办全国晚熟柑橘品种评比会,胡柚被评为全国优质农产品。捷报频传的常山胡柚,引起时任省委常委、副省长沈祖伦的关注。1986年5月17日,沈祖伦在省委常委会议室单独听取常山县领导对常山胡柚的开发与发展的情况汇报。从这年开始连续三年,省政府每年拨专款100万元补助发展常山胡柚。1986年10月,浙江日报记者干国荣来青石采访胡柚生产发展情况,写了“养在深闺待人识”的长篇报告文学,详细介绍了青石胡柚;10月23日我陪同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了青石的胡柚,黄橙橙的常山胡柚上了中央电视台。

  常山“三宝”当中,胡柚最早为常山扛回“国字”招牌,被农业部授予“中国常山胡柚之乡”的称号。与柚有缘,为之自豪。

分享到: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 开展“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责任状 | 浙ICP备13002281号 | 浙网信办[201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浙公网安备 33082202000045号
常山县新闻传媒集团主办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网上举报
衢州市公安局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处置中心